
從陪伴孩子五年的作文經驗,看見「連接」才是關鍵
作文寫不好,是因為你只教他「蓋房子」?
2025 Sep 11 育兒陪伴
陪伴哥哥寫作,已經邁入第五年。
我發現大部分孩子作文的困難,並不是用詞不優美,
而是不知道如何「連接」。
我的兒子很會寫優美詞句,
但兩個狀態之間,要怎麼用連接詞串起來?
段與段之間,又該如何架起「水管」?
——這才是最難的。
案例分享:從阿嬤的海鮮麵開始
就像這篇小日記。
哥哥寫他最喜歡阿嬤的海鮮麵。
如果是一般孩子,可能會寫成:
「有蝦,有麵,有肉……真是好吃。」
但我們不只停留在這裡。
我引導他:既然是「海鮮麵」,你可以把溫度分成兩個層次:
-
「燙的」
-
「可以馬上入口的」
👉 「燙的」就像什麼樣的大海,讓你無法靠近?
👉 「可以入口時」,大海又是什麼樣子?
哥哥馬上寫出腦海中的「沸騰的海」。
但寫完這個,要怎麼接續第二個狀態?
我提醒他:
「是什麼器官,可以去感受到這個感覺?」
因為如果沒有這個連結,海鮮麵突然跳到大海,就會變得莫名其妙。
這時,哥哥才恍然大悟——原來是「舌頭」。
AI 世代下的作文教育
這個過程,讓我更確定一件事:
作文的難點,不在於詞藻,而在於「想法」與「連接」。
在 AI 世代,如果你要找華麗的詞藻,甚至請 AI 幫忙描寫一個情境,幾乎都能做到。
真正無法取代的,是孩子腦袋裡的「毛胚屋」。
一篇文章,就像蓋房子:
-
優美的詞句,是裝潢
-
結構與連接,是水電管線
-
想法,就是毛胚屋
毛胚屋若不存在,AI 再怎麼幫你裝潢,也只是空中樓閣。
👉 延伸閱讀: AI 時代,為什麼更要教孩子寫作?
教寫作的核心:引導與連結
我的任務,就是幫孩子從一個微小的感受出發,
找到「水管」般的連結,把腦中的想法具體化。
當孩子逐漸意識到:
-
一個狀態如何過渡到下一個狀態
-
一段文字如何承接下一段
-
一個感覺如何透過器官轉換成語言
那麼,他的作文就不再只是流水帳,而是能打動人心的文字。
👉 延伸閱讀: 如何用心智圖幫助孩子抓作文重點
行動呼籲:讓孩子從三年級開始
如果你也覺得孩子的作文像拼湊,缺乏邏輯、沒有靈魂,
別再只停留在「背好詞語」的層次。
📌 讓孩子從三年級開始,學會搭建屬於自己的「毛胚屋」:
-
把感受轉化為文字
-
用連接詞與過渡句,架起「水管」
-
把腦中的想法,變成有靈魂的文章
有一天,你會驚訝發現——
孩子的領悟力,遠超乎你的想像。
👉 延伸閱讀: 三年級開始的雙語寫作關鍵期
結語
作文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學會的技能。
它需要陪伴,需要引導,更需要從「毛胚屋」開始,一步步建立邏輯與結構。
歡迎私訊我,
讓我陪你一起點亮孩子的寫作天賦。
👉 加入我們的 Line@,讓我們一起聊作文吧:
█ Lily|孩子的 AI 寫作閱讀老師
▍在 AI 時代,我陪孩子讀世界、想邏輯、寫自己,
用語言打開思考的門,用創作連結未來的路。
● 主站連結:https://likethinking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