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AI 世代下的作文教育思辨
寫作文太好,為什麼會被說是「造假」?
2025 Sep 23 未分類
最近,我在陪孩子寫作文時,
意外引發了一場家庭爭執。
家人認為我陪伴孩子是對的,
但卻質疑孩子寫出的文章「太好」,
老師可能會懷疑是「代筆」,甚至擔心孩子未來不會真正成長。
這樣的對話,讓我深刻感受到:這不只是作文的問題,
而是傳統教育與 AI 世代教育的矛盾。
傳統作文:形容詞、起承轉合,真的最重要嗎?
在多數人的觀念裡,作文要寫得好,就得有:
-
大量形容詞
-
清楚的「起承轉合」
-
盡可能的想像力
但在 AI 世代,這些條件還有多大價值呢?
舉例來說,題目是「下課」。
只要輸入兩個指令:「給我形容詞+起承轉合的小日記」,AI 就能瞬間生成一篇看似完美的文章。
然而,沒有接受過「內化訓練」的孩子,通常只會選擇照抄,甚至覺得「AI 寫得比我好」。
這樣的作文,對未來的思考力與創造力幾乎沒有幫助。
我的方法:把作文練習變成「思維拼湊」
我帶孩子用的方式不同。
我會把《作文描寫大觀》這樣的工具,當作一個「資料庫」。
例如:題目是【下課】,孩子需要從資料庫裡挑出合適的句子,
進行「拼湊」,最後組成自己的情境描寫。
這過程看似簡單,卻有本質的差別:
-
模仿只是第一步,但拼湊的過程,會迫使孩子去做選擇。
-
選擇就是思考,而思考的結果,才是屬於孩子的內化與創新。
換句話說,拼湊 = 從模仿到創新,從內化到輸出。
這正是未來面對 AI 時,最重要的能力。
家庭的矛盾:教育需要理解與放下
當我堅持用這種方式陪孩子寫作時,家人難免有不同意見。
有人說:「孩子應該要自己寫,不然老師會覺得是造假。」
有人認為:「作文就是人事時地物,多一點形容詞就好。」
這些觀點,就像是在用「樂高」思維看作文:
只要把腦袋裡有形的積木堆疊起來,就算完成。
但我知道,作文不是樂高,它是一個「無形的思考過程」。
對於【教育】,我選擇堅持:孩子需要的不是表面的堆疊,
而是更深層的邏輯和創新。
對於【家庭和樂】,我希望長輩能更多一些理解、
尊重與放下,不然只會換來無止盡的爭吵。
對於【教養】,我承認自己還有很多不足,但至少我知道,真正的陪伴,就是讓孩子在高頻率的寫作刺激中慢慢成長。
真實的印證:兩年後的孩子,還記得我的教法
曾經有一位家長,在失聯兩年後再度帶著女兒回來找我。
她告訴我,雖然孩子上過許多作文課,但女兒仍記得我教的「拼湊法」。
因為那不是照抄,而是學會思考與連結。
這樣的記憶,才會留下來,才會成為孩子的能力。
結語:AI 可以取代結果,但無法取代過程
AI 能在一秒鐘生成華麗的文章,但它無法替孩子完成「思維內化」這個過程。
家長真正能給的,不是代筆,而是成為孩子的 「AI 視野」。
我們的任務,不是告訴孩子答案,而是引導他們學會:
👉 怎麼找資料
👉 怎麼拼湊情境
👉 怎麼把模仿轉化成創新
作文,不只是寫字的練習,而是邏輯、思辨與創造的歷程。
在 AI 世代,這才是孩子最需要具備的能力。
Lily|孩子的 AI 寫作閱讀老師
▍在 AI 時代,我陪孩子讀世界、想邏輯、寫自己,
用語言打開思考的門,用創作連結未來的路。
● 主站連結: https://likethinking.com/
● 加入我們的 Line@,讓我們一起聊作文吧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