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商業周刊》出發的閱讀素養課,讓孩子學會解析品牌策略、說出自己的觀點,開始對世界有思考的勇氣。
「心理壟斷」?連國小生都畫得出品牌心智圖!
2025 Jun 27 讀書會
我們每天都在消費,但有沒有想過,我們選擇某個品牌的真正原因,
不是因為它比較好,而是我們「以為」它比較好?
這就是這週【心智圖時事閱讀】課堂上,我帶著孩子們探索的主題:
心理壟斷(Psychological Monopoly)。
這個概念來自《商業周刊》一篇品牌心理戰的分析文章,
而我們的孩子,不只讀懂了,還說出了自己的觀點。
🧠 什麼是心理壟斷?不是唯一,卻是唯一想到的
心理壟斷,簡單來說就是:
你不是市場上唯一的選擇,卻是消費者「第一個想到」的那個品牌。
它不像價格戰那樣血淋淋,而是慢慢、默默地,透過消費習慣、視覺設計、定價策略,滲入消費者心裡。
那些讓我們下意識走進大創、優衣庫的商業策略。
我兒子說:「老師,我最喜歡媽媽書店地下室,
因為那裡有飲水機和餅乾,還有我做的紙球!」
我知道——他已經理解了心理壟斷的本質:
不是價格最低,而是讓人感到「非它不可」的情感連結。
🔍 三種心理壟斷策略,小學生都看得懂!
我們一起拆解了三種典型的心理壟斷策略,並畫成心智圖:
1️⃣ 成為第一印象的品牌
像是爭鮮,強打「常年平價」與「品質穩定」,讓大家覺得:一個人也可以進去吃。
2️⃣ 聚焦利基市場,縮小焦點
大創走的是「便宜、有序、無負擔」路線,每樣東西都感覺不買很可惜,讓人逛得輕鬆、買得沒壓力。
3️⃣ 拒絕討好所有人,只打中一群人
優衣庫不是最時尚,但它穩定、好試穿、價格範圍固定,讓家庭族群很有安全感,會在季節交替時自動來補貨。
🎨 當孩子畫出自己的「品牌心理圖」
孩子說:
「其實品牌的策略,就是在我們麥當勞,寶可夢機台,然後讓我們直覺就想到。」
這不只是一次「學會知識」的課,更是一次「啟動覺察」的過程。
📚 心理壟斷不是壞事,但懂得它,就能有選擇
我們當然還是會逛大創、還是會穿優衣庫,但透過這樣的課程,孩子學會了:
-
如何拆解品牌的策略
-
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觀察
-
開始建立對資訊與選擇的敏感度
這些,才是真正的「素養」。
🔁 結語:當我們願意陪孩子讀世界,世界就會回應他們一份理解的力量
這堂課,我們不只是在為作文培養寫作素材,
也不是單純為升學考試練筆記技巧,
我們是在讓孩子看懂世界的運作、聽見自己的思考,並勇敢地表達出來。
這才是教育最動人的地方。
👉捐一本書,就能換一堂雙語心智圖寫作課!
📥 歡迎加入 Like創思拾光書坊 Line@ 社群,和我們一起思考、共創、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