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從逃避、焦慮到重新架構,我如何在創業比賽裡重新鍛鍊自己的思維肌肉
我終於懂了什麼叫「像科學家一樣思考」
2025 Jun 20 讀書會
🟡我參加了一場不只是寫企劃書的比賽
開始看到書裡這段時,其實有點搞不清楚作者在講什麼。
但當我慢慢套用在自己身上時,我想到這次參加創業比賽的整個過程。
這一次的創業挑戰,與我以往經驗有很大不同。
我不是第一次創業——六年前,我就做過;這六年來,我也一步一步把作文教室做起來。
但這次,我不只是為了自己。我要和姐妹們一起,變成一間真正的公司。
✔ 要有營運模式
✔ 要有可複製的服務
✔ 要有社會影響與永續架構
這讓我焦慮了好多天。
我不斷問自己:「到底該怎麼把個人轉成公司?」「我準備好了嗎?」
🔴越逼近截止日,越想逃開一切
在準備這次【2025 桃園社企競賽 × 尤努斯獎】的過程中,我常常想逃。
尤其投稿前一週,我的腦袋幾乎空白,完全不想動筆。
直到投稿的前一天,我終於逼自己坐進閱覽室。
花了一整天,從社會問題想到了非社會問題,
重寫了商業模式,也重整了我的初衷。有人說:AI不就可以幫你處理了?
但我想說的是:AI真的沒辦法代替你整理你真正的想法。
企劃書的產出,不只是文字堆疊,
而是我把這些年來的累積、混亂、感受與經驗,一條一條抽出來,重新編排成「可以走遠」的路線圖。
💡我該怎麼帶著大家,一起走得更遠?
隨著思緒越來越清晰,我也越來越誠實地面對這些提問:
-
如果這是一間真正的公司,我該如何營運它,而不只是「做我想做的事」?
-
如果這個品牌代表的不只是我個人,而是一群女性的共創,我該如何負起責任?
-
我願意從錯誤中學習嗎?還是只想證明我做對了?
這時,我在讀書會中讀到了《逆思維》的這一段:
「重新思考是一種技能組合,也是一種心態。我們早已有這些心智工具,只是要記得把它們從工具室裡拿出來,除鏽整理一番。」
「像科學家一樣地思考,不只是以開放的心應對,而是積極地保持開放心態,主動找出我們可能錯的地方,並依據所學修正自己的觀點。」
「我們不從答案出發,而是跟隨問題與難題前行。」
那一刻我明白了:
✅ 如果我要帶這家公司走得更遠,
✅ 如果我不只是要「寫一份報告」而是要「建一個系統」——
那我就必須啟動自己的「科學家模式」。
✅ 我不是證明我對,而是願意修正我錯
這一次的比賽,我不是靠經驗贏過去的我,
而是靠著一種新的思維態度,讓我不再只是「做教育的人」,而是「設計教育解決方案的人」。
學習的目的,不是要確認我們的信念,
而是讓我們的信念有所進化發展。
這不是一場比賽,而是我重新鍛鍊「信念轉化為架構」的過程。
這條路,好難。
但我知道——真正重要的,不是贏得掌聲,而是活出意圖。
在我身邊的媽媽們、創業者、教育者,也許你也曾有這樣的時刻:
✔ 明明有經驗,卻因為角色變動而焦慮
✔ 想做得更大,但不知從哪開始整理自己的混亂
✔ 卡在「我應該很厲害」和「我怎麼什麼都還不會」之間動彈不得
我想對你說:
我們不是要一開始就成為專家,
我們只要願意學著像科學家那樣——持續提問、持續修正、持續進化。
如果你也在創業/轉型/跨角色的路上,
這本書會是你值得慢讀的一本書《逆思維》:讓信念成長,而不是變僵。
📖 歡迎來我們的【媽媽讀書會】
一起聊那些讓我們焦慮、逃避、又不得不面對的真實時刻。
📍我想邀請你——來我們的【慢讀‧覺醒】媽媽心語系列讀書會。
https://likethinking.com/event/read-to-heal
🔎 加入我們
👉捐一本書,就能換一堂雙語心智圖寫作課!
📚 推薦閱讀:《逆思維》亞當.格蘭特(Adam Grant)著
🛠️ 你也可以加入我們的【女性創業讀書會】,一起用書、用經驗、用陪伴,突破盲點。
📥 歡迎加入 Like創思拾光書坊 Line@ 社群,和我們一起思考、共創、成長。
💬也歡迎留言和我分享:
你最近最需要重新思考的一件事,是什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