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阿母的頭鬘》與《牽手》,讓孩子學會台灣的語言記憶
閩南語詩的溫柔教育力:囝仔大人逗陣唸詩、學山、記媽媽
2025 Jul 08 活動列表
▍《阿母的頭鬘》:從少女、少婦到母親,頭髮是媽媽的歲月詩
「做姑娘的時陣,阿母的頭鬘,烏金柔軟擱滑溜……」
「阮大漢了後,阿母的頭鬘,已經失去光采……」
孩子第一次讀這首詩時,有的皺著眉,有的靜靜沉思。
我們引導他們去想:媽媽的頭髮是什麼顏色?什麼感覺?會不會像詩中那樣,一點一滴變了?
這首詩不只是「母愛」的頌歌,它讓孩子在最真實的語境中,學會觀察變化、感受溫度。
從春風到寒天的日頭,從柔軟到端莊,孩子看見的是媽媽的愛,也理解了時間的痕跡。
▍《牽手》:一欉樹、一條山脈、一個堅定的台灣魂
「你給我 手牽手,待佇台灣的土地上,待做一欉一欉樹……」
「山是父親,山是島嶼的魂魄……」
李敏勇老師這首《牽手》,讓孩子從聲音進入圖像,再從圖像進入意識。
我們帶著孩子一座座唸過那些山名——玉山、大霸尖山、阿里山、大武山……
孩子說:「我只知道玉山最高,沒想到它也是島嶼的魂。」
有孩子畫下詩裡的茄苳樹,也畫了自己牽著爸爸媽媽的手。
一首詩,讓孩子不只是認識樹與山,更認識「土地是會被守護的」這件事。
▍大人唸詩、孩子回應,文化就在這樣的共讀裡被傳承
活動當天,桃園市青年局的局長也親自和孩子們一起朗誦台語詩。
孩子一邊聽局長唸,一邊跟著節奏反覆練習,臉上的驕傲與投入讓人動容。
我們不強調「會不會唸得標準」,我們強調的是——你有沒有把心交出來。
詩是語言的橋,也是記憶的通道。
讓孩子朗誦的不只是課文,而是來自土地的母語,來自前人的溫柔與堅定。
▍我們的宣傳單
● 在AI的未來裡,台語的聲音仍然值得被記得。
孩子可以學Python,也可以唸《牽手》。
孩子可以會寫邏輯句,也要記得阿母的頭鬘是怎樣「滑溜溜」。
語言不是工具,而是我們身上的地圖。
願每一位孩子,記得家的聲音,也說出自己的詩。


▍我們的練習照片,桃園市青年局局長和孩子一起唸詩


█ Lily|孩子的 AI 寫作閱讀老師
▍在 AI 時代,我陪孩子讀世界、想邏輯、寫自己,
用語言打開思考的門,用創作連結未來的路。
● 主站連結:https://likethinking.com/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