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坐上特斯拉那一刻,我才理解馬斯克的真正身份:資訊長
【馬斯克.傳】軟體工程師的 震撼與醒悟
2025 Jul 11 讀書會
▍從「距離感」到「技術震撼」:工程師的親身體驗
特斯拉一直是我生活中的「科技遠方」——媒體常談自動駕駛、電動續航、超帥的中控大螢幕,我雖然關注,但從未真正深入了解。
那是一種「被顛覆」的體驗:機器人展示區、一鍵升起的駕駛椅、後座視訊鏡頭切換功能。我相信:「這套系統是模組化的,車上用的,也能應用在我們開發的機器人上」,我內心震驚。
我立刻問自己一個問題:
「誰是這一切的資訊架構負責人?怎麼可能讓一台車的系統被複製到機器人?」
▍追根究柢:Tesla One 背後的靈魂人物,就是馬斯克
我回家狂查資料,才發現這一切背後的主導者,就是馬斯克本人。
不是委外,也不是CTO,是他親自定義了 Tesla One 的底層邏輯架構。
Tesla One 是什麼?它不只是特斯拉的中控系統,更是一種:
-
跨設備可移植的軟體架構
-
以「邏輯模組」為單位建構控制流程
-
可擴充至機器人、家庭裝置、甚至未來的火箭設備
簡單說:只要硬體介面規格能串接,Tesla One 就能「登入」各種裝置。這樣的架構理念,並非車廠思維,而是「工程師腦」才做得出來的。
▍馬斯克的資訊腦:從13歲自寫電玩開始的基礎工程
馬斯克不是長大後才學會寫程式。他13歲就寫出用 BASIC 編寫的射擊遊戲《Blastar》,投稿雜誌賺得 500 美元。還自製 Donkey Kong 類遊戲與俄羅斯輪盤模擬器,並沉迷於《Civilization》《Warcraft》等策略遊戲。
這不是「科技天賦」的口號,而是從遊戲世界中訓練出的演算法邏輯、資源管理、迭代優化的真實演練。
Tesla One,其實就是他這一套思維方式的實體化。
▍不是車,而是「可軟體定義」的運算平台
很多人仍把特斯拉看成車廠。但對我來說,特斯拉是全世界第一家「資訊架構型車企」。
它以系統為核心,車只是第一層實驗體:
-
傳統車廠是「硬體優先」:先設計引擎、車殼,再導入電子配件。
-
特斯拉是「軟體優先」:先定義邏輯模組,再映射到機構硬體。
這就是為什麼特斯拉能做到 OTA 更新、遠端維修、新增遊戲功能甚至自駕演算法,而其他車廠只能靠 Recall。
▍馬斯克是「資訊長」的完美實踐者
企業裡的資訊長(CIT)是什麼角色?
-
他不是技術細節的程式員
-
他也不是戰略空談的CEO
-
他是那個定義 「技術與商業如何結合」 的人
馬斯克能做到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:將核心程式邏輯變成公司的產品邊界,並把「資訊架構」推向商業成長的核心動力。
這,才是真正意義上的「科技領導」。
● 我們不是不懂特斯拉,而是低估了它背後的邏輯美學
很多人羨慕馬斯克的財富、特斯拉的外型、機器人的酷炫。但對我這個工程師來說,最令人佩服的是——
他用程式與邏輯架構,重新定義了什麼叫做「車」。
而我們能不能從中學習的,不是寫一套程式,而是學會這句話:
「科技從來不只是用來操作,它是讓你重新定義世界的方式。」
█ Lily|孩子的 AI 寫作閱讀老師
▍在 AI 時代,我陪孩子讀世界、想邏輯、寫自己,
用語言打開思考的門,用創作連結未來的路。
● 主站連結:https://likethinking.com/
👉捐一本書,就能換一堂雙語心智圖寫作課!
📥 歡迎加入 Like創思拾光書坊 Line@ 社群,和我們一起閱讀、共創、共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