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真正被理解的力量
非自願醫療處置的心理對話:真正被理解的力量
2025 Sep 08 活動列表
▍非自願手術是什麼?
所謂「非自願手術」,指的是病人在沒有充分知情、或缺乏完整選擇權的情況下,被迫接受的醫療處置。這樣的經歷常帶來深刻的心理創傷,尤其對女性而言,更觸及身體自主與性別權利的核心。
1.醫療上的不對等決定
醫師通常以專業角色快速做出「最佳」決策,但患者往往在情緒慌亂或身體痛苦下,無法完整消化醫療資訊。缺乏時間或空間去詢問、比較與選擇。
➡️ 最後,醫師的判斷取代了患者的聲音。
有些情況下,病人在進入手術房後,才臨時被告知可能需要進行額外處置。
- 病人當下因麻醉、疼痛或恐懼,無法清楚表達意願。
- 家屬代為同意,但未真正代表病人的選擇。
3. 簽署了文件,卻在「非自願」情境
即使簽了同意書,也可能是在:
-
醫師的權威壓力下 —— 「這是妳唯一的選擇。」
-
資訊不對等下 —— 沒有被完整解釋風險或替代方案。
➡️ 「簽名」不等於「真心同意」。
4.與「子宮」有關的處置特別涉及性別權利議題
女性在面對子宮切除、輸卵管結紮等手術時,還會承受額外的性別壓力:
-
擔心失去生育能力,卻沒有被詢問或尊重。
-
文化與社會價值把「子宮」視為女性身份的一部分,讓決定更沉重。
➡️ 這些經歷不僅是醫療議題,更是性別與身體自主權的議題。
▍為什麼「專業的建議」仍讓人感到孤單?
多數時候,醫師會以專業的角度告訴女性:
「妳該怎麼做」、「這是最好的選擇」。
理性上,我們理解醫師的專業判斷;但情感上,卻常像被推向一個無法反抗的命運。在那一刻,恐懼與無助無聲湧上心頭,卻只能獨自承擔。
-
👩🍼 第一次走上產檯,陌生的疼痛與未知感席捲而來。
-
🛏️ 冰冷的手術房,強烈的燈光、消毒水氣味、覆蓋的綠色毯子……這些場景可能在心裡留下長久的陰影。
這些創傷,往往比手術傷口更深刻,甚至可能在日後轉化為焦慮或憂鬱。
▍心理師帶來的陪伴:理解創傷,找到復原的路
在講座裡,心理師陪伴大家走過「創傷到復原」的歷程,
讓每位女性知道——妳不是孤單一人。
✨ 這是一段心靈的歷程:
-
否認 —— 「我沒事,我很好。」
-
憤怒 —— 「為什麼是我?為什麼要經歷這一切?」
-
討價還價 —— 「如果我早一點檢查,是不是就不用走到這一步?」
-
悲傷 —— 允許自己痛哭,把失落、無助與羞愧釋放出來。
-
接受並找到新意義 —— 「我仍然是我,我依舊值得被愛、被看見。」
這不只是「走過」創傷,而是學會和身體重新對話,
找到新的平衡。
▍女性真正需要的,是「被理解」
在非自願醫療處置後,女性最需要的,
往往不是一句「妳要勇敢」。
我們需要的是:
🌿 被理解 —— 不用再假裝堅強。
🌿 被傾聽 —— 不用再壓抑心裡的恐懼。
🌿 被允許脆弱 —— 不再為流淚感到羞愧。
也許痛苦無法避免,但理解與同理,能讓我們在傷痛裡找到新的意義,學會再次擁抱自己。
💌 一起傾聽妳的故事
如果妳也曾面對過這樣的經歷,或心中仍有難以說出口的恐懼與傷痛,我們願意陪妳一起走過。
📍未來,我們會持續舉辦更多「身體與心靈對話」的主題講座,讓每一位女性,都能被理解、被擁抱,找到復原的力量。
👉 妳願意和我們分享妳最需要被支持的議題嗎?
在這裡,妳的聲音值得被聽見。
🌱 歡迎來 Like創思拾光書坊 坐坐,
📚 一起成為「閱讀師媽媽」,陪孩子閱讀,也陪自己重生。
🔎 加入我們
👉捐一本書,就能換一堂雙語心智圖寫作課!
👉 媽媽創業 Q&A|從0開始的社會企業心法 →
👉 加入我們 Line@,搶先知道免費課程與寫作資源 →